林甸往事ll侯金玲中国文化属性思考遥远

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790066.html
经朋友推荐,拜读了作家豆豆的三部曲,其中对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印象最深。这部作品蕴含了政治、文化、传统、哲学、道德、经济、宗教等等方面,内涵相当丰富。并观看了由该书改编的电视剧《天道》,不能不说演员王志文把主人公丁元英的角色演得活灵活现,演得绝了,让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可读性。深入的思考了这部作品后,我觉得该部作品表达的主旨是对中国文化属性的思考。什么是文化属性?作者借主人公丁元英与芮小丹的对话给出了的答案:透过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命运的归根结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丁元英是一个有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的“3鬼才”,一个能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代表,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构思了丁元英为了给自己的心爱的人送上一份礼物。设计了“杀富济贫”的方法来挑战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丁元英和芮小丹是两个对中国文化有共同认知、思想共振、灵魂契合的一对天国眷侣。细细品来丁元英和芮小丹在作品中的言行时时体现了阳明思想。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在第20章。小说的主人公丁元英和他的好朋友韩楚风与智玄大师的一段对话,点明小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主旨:用“杀富济贫”的实例,发起对中国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的有颠覆性的挑战,有批判地继承。其实体现的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此作者用这样的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实例,揭示了文化属性与人的命运的因果关系。丁元英为了寻求自身的心里安慰,所以和朋友韩楚风,去找智玄大师。为什么说是寻求心里安慰?因为杀富济贫的本身就会有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到伤害,甚至波及生命。这是不符合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道释的文化属性,在他心里是有纠结有很矛盾的。我们知道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第一儒家,倡导进取,讲究入世的哲学,比较重视仁义礼智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物质财富,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还倡导中庸的思想。第二释就是佛家,倡导奉献,在思想方面讲究出世,在行为方面讲究入世,比较重视心灵的安稳,不做恶事,帮助别人的时候,运用相应的智慧,帮助他人的同时为社会做贡献。第三道家倡导的是规律,讲究的是出世的哲学,重视进行自我的领悟,还有自我的修身养性,达到一种自然本分的状态,同时也要求,淡泊名利,通过自我的完善,然后推动社会的和谐。而杀富济贫是与这三家的思想的某些方面是不一致的,所以丁元英要寻去心理安慰。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丁元英把“神话”“扶贫”的来龙去脉以及做的和将要做的,向智玄大师简要讲了一遍。并且着重解释了主观上的杀富济贫和文化属性思考。这显然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文化认识的自我作为。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丁元英说:“无忏无悔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有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达到觉者。”智玄大师略微思忖了一下说:“贫僧乃学佛之人,断不可代佛说话,亦非大师。得救之道自古人人志士各有其说,百家争鸣,贫僧受不起个讨字,仅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故送施主四个字:大爱不爱。”“大爱不爱”完全回答了丁元英的为“杀富济贫”心里不安的想法。所谓“大爱不爱”告诉我们有所爱有所不爱,若要大爱就要有为大爱断舍离的东西,这就是要惩恶扬善。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丁元英宽怀一笑说。事到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呐!哈哈哈哈哈。丁元英说:“不敢不敢。事到如今,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然后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佛教佛法进行了一番。讨论最后智玄大师沉默无语,静静的看着丁元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丁元英喝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丁元英和智玄大师都是智慧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永远可以指引和指导我们。对文化的批判吸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可以看出“杀富济贫”这一招确实有挑战和批判,但是也有吸收和传承。最后,智玄大师把丁元英敲开进寺门的敲门砖的一首诗作了改写,道出了人生修行的真谛。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求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分无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结余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丁元英顶礼合十礼道:“谢大师”。智玄是真正的大师,他能指引人悟道修行的真谛:“要知天命、求真经”。丁元英这次与大师交谈,取到了真经,心里有了底气和安慰,所以接下来义无反顾的去做这件扶贫项目。在杀富济贫的音响生产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善恶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作品死了三个人物:林雨峰、刘冰、芮小丹。其中两位是“杀富济贫”的牺牲品,一位是天道的典范人物。林雨峰是乐圣旗舰店的老总,在与丁元英所支持的格律诗音响店的交战中,自恃高高在上,无人能撼动的国内音响届老大的身份而自居,在乐圣旗舰店与格律诗的较量中,设埋伏、挖陷阱,结果自食其果。无法面对失败的现实,开枪自杀。格律诗在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劵,这是格律诗规则下的胜利,胜之可喜可贺。刘冰的自杀则完全是私欲膨胀,无法自拔的自食其果。格律诗给过刘冰机会,尤其是最后丁元英的设计,是对刘冰人性最后考验,刘冰的失败完全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是刘冰的心这个本体出了问题,也是天道的力量。而面对优秀的女刑警芮小丹的死,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痛心。作为一名女刑警在单枪匹马遇到三名歹徒的情况下,她完全有机会离开而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责任和使命不允许一个优秀的人逃离,她毅然决然的在给爱人和领导通话后,与歹徒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在击毙歹徒后,由于身体的重度伤残使她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未来的期盼,以及不愿意苟且的活着的勇气和信心。毅然选择了无悔的了断。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现是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良知,这在《传习录》下卷黄省增录6中给出了答案。苟且偷生无意义的活,不如更有意义的死,死得其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是真正的天国的女儿。完美得没有瑕疵,从身体到灵魂,纤尘不染。她给丁元英和读者留下一个永远美丽、智慧、超凡脱俗的干净、完美的女神形象。在整部作品中时时的渗透着阳明的心学思想。从人物的对话中,从故事情节中。多个点,多个角度去呈现。作品中丁元英和芮小丹的爱,是灵与肉的结合,是超凡脱俗的爱。其中芮小丹主动求爱展示一个完美人体在丁元英面前时,丁元英的表现已经告诉读者,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从小说开始丁元英退出私募基金回国是践行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开始,放弃对金钱的追求和把仅有的生活拿出来给韩楚风的爱人帮助弟弟平事儿。以及后面两个人都没有参与到格律诗音响生产入股分成获得金钱的回报。还有丁元英把韩楚风送给他的宝马车用于格律诗音响公司使用。体现了两个人淡泊名利,都足以证明了两个人已经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或者说是参透人生的天国的儿女。以下是我在文中采撷的几句经典语录,并进行了分析理解。丁元英语:因此我认为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文化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你的每一次言行都是你骨子里文化痕迹的表现。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文化的本体决定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决定你的言行。个人理解,这里所说的强势文化应该是植根在不同个体内心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根基决定人的不同命运。丁元英说:不管是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商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才有价值。觉悟天道,是名来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在如实关照政治、文化、传统——这段话渗透的是道与术的关系问题。道是根本,脱离了道的术是会出问题的。芮小丹半撒娇半乞求地说:爸,您放过我吧,我不想跟您说这个了。您的观念还停留着儒家、政治、神话传说的一锅粥里,观念不对称,说不明白。与父亲的思想不一致的根源是两个人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这里也隐含着对某些传统文化的批判。芮小丹说:那么,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什么?是达到知行合一的致良知。丁元英与林宇峰的对话。丁说: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道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救主不是人,谁都救不了谁?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拯救自己靠的是植根于内心的文化,是道是良知。在深圳乐圣音响有限公司和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打官司求和,格律诗求和的过程,虽然是没有结果的,对于格律诗来说也是多此一举的行为,但是这个求“和”的过程,笔者认为体现了“发而皆中节之和”的过程,和是规则、法度。未发之中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发而中节之和是为善去恶的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和解无法谈成。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恰到好处的把握。当深圳乐圣音响有限公司败诉给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后引发的一场关于的旧标准与得救之道的讨论中,是不是也暗示着当今社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所以笔者认为整部作品其实是对中国文化属性的提出的思考,中国文化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书中都有回答。作品中的人物:欧阳雪、肖亚文、冯世杰、叶晓明都代表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性格,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书中芮小丹对罪犯王明阳的审判中两个人的对话,王阳明、王明阳是不是也在暗示着什么!所以作者是阳明心学的学习者和传播者,能把阳明先生的思想如此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在作品中,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习主席提出要学习阳明心学,所以今天看学习阳明心学的意义更加重要。用阳明先生的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努力达到致良知,才能成就更好的人生。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能做的是尽量让自己的人生无憾,努力在生活、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守住做人的底线,克制自己的私欲致良知,尽量做好自己。读罢小说,我想起了前苏联作家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里的一句话。“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我又在网上找出了这首歌曲,反复品味,静静思考到底谁是我们的救世主,其实豆豆的这部作品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年2月20日星期日晚修改于家中作者简介:侯金玲,年11月出生于林甸县,年毕业于黑龙江省泰来师范学校,先后在林甸县教育幼儿园、教育局、第二中学、第一中学、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现任林甸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给母亲画素描(“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怀念爷爷(“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老街风景(“乡愁·林甸记忆”征文)

我的大姐

林甸这些让我难忘的老邻居生命中的后亲人

林甸往事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fc/146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