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于超老师还是在文革之初小学毕业时,放假去逛商店。看见一个长者正在商店的柜台上面用大号的毛笔往大红纸上写大字标语。出于好奇我在那看了很长的时间。听同行的哥哥说,写字的这个人就是于超老师。那时,在林甸县的小县城里的大宣传板、大标语牌、商店的牌匾上随处可见于超老师的笔迹。于超老师是我县当时知名度最高的书法家。但真正认识于超老师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县农机修造厂办公室工作。一天接到了局里一个电话通知,让我去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一个书法方面的座谈会及书法展览参观活动,我很高兴的去了。记得当时有四五十人。于老师是县文化馆的负责人,他介绍了齐市地区及各县书法的开展情况,市里展出的情况,县内书法活动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意见,号召各单位都能组织人积极参加县里的书展活动。各单位的代表也有发言表态。主要是积极动员、号召参加、提笔练习、临习碑帖云云。会后于老师领着大家来到了展览大厅进行参观。说是大厅,实际并不大,也就是二、三间普通民房那样的面积。大厅的四壁挂满了书法作品,真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魏碑等各种书体一应俱全。作品都不很大,最大的不过是四尺。多数是三尺或四尺竖条。字写得都非常好,比较传统。鲜有现代所流行的丑书怪书。多数作品是中老年人写的,也有青少年的作品,少儿作品仅有二、三幅。大家一边看一边听于老师的介绍,这些都是齐齐哈尔市各区和所属各县的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大家看得很过瘾。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能看到这么多的书法作品真是难得。在参观过程中方得知,这些作品都是于老师去齐市开会并参观书展活动时,特意向主办方临时借来并亲自背回来的。在县内也只能展出二天的时间,结束后还要给送回去。参观过后于老师还对大家说要鼓励职工参与,特别要积极的培养和鼓励青少年对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兴趣爱好。参加这样的一次活动,对我来说感触颇深,我本身是个书法爱好者,对于老师有如此的敬业精神,尤其为弘扬传统的书法艺术,扩大和推广基础的书法教育,积极鼓励青少年参与书法学习,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记。一九八七年我的女儿七岁时常常跟着我拿着大毛笔在报纸上胡乱涂鸦。那时于老师退休后仍然负责县书协的事务,同时举办了首期的青少年书法学习班。我领着她参加学习。让孩子跟于老师学学书法是很多家长的意愿。那时学校没有书法课,所以参加报名的人很多。书法班也只能利用学校放寒暑假的期间,借用学校的教室来上课。每期班二十天左右,每天下午二节课。参加学习的学生参差不齐,小的六、七岁,大的十六七岁,每期班都有七八十人在一个大教室内挤得满满的,只有于老师一个人,既要讲解又要逐个的手把手的纠正姿势,还要不断的进行示范演示。每节课都忙得不亦乐乎。于老师讲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历史故事、经典词汇、奇闻轶事时时脱口而出,学生们很爱听,在学书法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那时没有书法教材,都是于老师自己编印的。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有耐心,每一基本的笔画,不知要反复多少次的讲解演示。对学生们的书法作业,每一字,每一笔都要认真的评判,找出毛病,纠正错误。只要学生们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与表扬和鼓励,指出努力的方向,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信心。经过二期书法班的学习,孩子们初步掌握了基本笔画的写法,也可以写一些单字,学习班结束后,我也时常将我女儿平时练习的作业拿到于老师家让它进行点评和指导。那时我家在西街,于老师也常去到家中做客,混的很熟,无话不说。交往中得知于老师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也介绍过自身学习书法的一些体会和过程。为了推广书法艺术扩大书法在县内的影响力,于老师在县里领导的支持下,张罗办了一个书法小报,记得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姜和给题的刊名。每半年出一期,数量不多,每期都登一些县内的书法作品,也有小学员的习作,每次他都给我留一份。可惜由于多次的搬迁,我手中的这些小报都已失散了,没有留存下来。想起来是个憾事。孩子们在于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已经能写一写作品了。大家的进步都很快。于老师从中选了六、七名(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多岁)准备参加齐齐哈尔市一九八八年度小小艺术家的书法大赛,这是我县首次组织的此类活动(参赛的学员都要在现场书写),我女儿那年七岁也去参加了。那天我送孩子到车站集中,看到只有于老师一人领着我有些不放心,于是我临时决定跟着一起上了公交汽车。下公交过马路上交通车都是于老师在前面带队,同学们手拉着手我在最后面照应着。直到体育场。
大体育场的看台下就是招待所,各县的参赛选手都住在这里。都是小朋友,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动静大,很是热闹。于老师包了几个房间安排住下后,去组委会报道领取参赛证和参赛规则。回来时于老师带回来一大叠旧报纸,展开在地板上,告诉大家比赛时都要跪姿写字,不同于平时或坐或站在书桌旁写字,所以要练一下。真可谓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开始孩子们很不适应,于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一遍一遍的跪在地上作示范,累得满头都是汗。这时我也跟着忙乎成了于老师的助理。有个小同学叫刘丽娜,是个小胖墩跪姿不适应,总是写不好,急得哇哇大哭起来。此时于老师又是爹又是妈,哄着劝她不要哭不要着急。不断地帮她适应,渐渐的好了起来。第二天同学们早早的起床洗漱完毕后,大家在早餐部吃完早点后,于老师提前退了宿。又逐个的检查带好各自的东西排着队伍向比赛场馆出发。赛场的大厅很大,是组委会租用的市体育馆。参赛的选手很多,看上去得有几百人。统统在比赛场的中间,四周是阶梯看台。小选手们按照抽签的顺序和所抽取的书写内容在指定的位置自己去写。除了书写的纸张外,书写用笔、毛毡、名章、印泥等都是自己经管。比赛开始后,所有的带队老师、跟随的家长及陪同的人员和参观的人员都只能在四周的看台上观望。唯有工作人员在场内监督。谁也帮不上参赛小选手的忙,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动手根据抽取的书写的字数折叠纸格,按照内容书写正文。自己落边款、自己盖印章、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完成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孩子们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得非常好,开始时还都有些紧张,一会,场内平静了下来,渐渐的进入了状态。我和于老师在看台上暗暗的为孩子们鼓劲加油。大家发挥得非常好,没有一人写错的,没有一人写废的,没有一人超时的,于老师对孩子们的表现非常的高兴,非常的满意。通过参加这次比赛,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长了见识。比赛结束后我们提前订了返程的车票。中午,我们找了一个小饭店。孩子们围坐在一个大桌相互的嬉闹着,我和于老师坐在旁边的一个小桌与服务生点单,于老师给大家要的是大肉包子。我说咱俩要一个菜,喝一口吧。话音没落,孩子们哄的一声,齐刷刷的喊道:我们也要菜,我们也要喝。于老师乐呵呵的说,好好,于是对服务生说,加同样的菜,再来两瓶饮料。孩子们大都第一次来齐齐哈尔,看什么都新鲜。离返程林甸的班车还有几个小时,我和于老师决定领着孩子来到了附近的龙沙公园游玩。那天的天气特别的好,于老师也特别的高兴,根本不像已经是花甲之人。和孩子们一样的在公园中的绿地上奔跑,在湖边嬉戏、比赛着登小山、兴高采烈的逛景区,观赏花木,逗引笼中的动物。俨然一个老顽童。大家玩得都非常得开心。回到林甸不几天,就传来了此次比赛的成绩。我县文化部门获得了优秀的组织奖,参赛的小选手们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我女儿陈雪威获得了少儿组的一等奖,周敏静、贾保华、刘丽娜等同学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于老师获得了优秀指导奖。为了鼓励孩子们更加的热爱学习书法,扩大学习书法的影响,于老师与县关工委的领导商定在老干部局的会议室举办了颁奖仪式,除参赛选手外,还有于老师其它的一些学生及部分学生家长。仪式搞得很隆重,关工委的领导、文体局的领导等参加并讲了话,对孩子们来说鼓励很大。这些孩子们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大都成家立业,有的从事着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大都在工作的岗位上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有着于老师的影响,也有于老师的功劳。在那个年代,我县象于超老师这样的高水平的书法老师不多,像于超老师这样的认真负责的书法老师也不多。在县内现有的从事书法专业的人员中和书法爱好者中有很多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于老师的指导或影响。有不少是当年跟着于老师学习书法的学生,与其谈论起来都对于老师有着一种敬佩之情。今天回想起来谁还能作到呢,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的思索和回味。于老师在天有灵,您的朋友们没有忘记您,您的同事们没有忘记您,您的学生们没有忘记您,也不会忘记您。
陈良简介。陈良,年生人,大专文化。年参加工作,在县农机修造厂学徒。年当兵。年复员回乡后仍工作在修造厂。先后当过统计员、计划员、生产调度、办公室主任副厂长。后调入县建委先后在党委任秘书、宣传委员。在办公室、乡建办、建工办、规划办、质检站等岗位上任职。工作之余喜欢书法及诗词的学习与创作。年退休。
陈良赞赏
人赞赏
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白癜风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