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境内有“两河一渠”,既乌裕尔河、双阳河以及引嫩干渠,这些年,利用该自然资源做足水文章,近万户村民发起“水财”。
如今,我县出现了河东河西“稻花香”,河畔兴起“苇经济”,美景之上“泊客船”的喜人场景。“沿河经济”每年给林甸人带来4亿多元的收入。
河水灌溉发“稻财”
东兴乡,俗称“百米河”,引嫩干渠贯穿全境,同时也是双阳河水流经的地方。
河西住着户人家,从年开始,村民们一直发着“稻财”。
河东住着户人家,连年内涝,一些识文断字的后生写了首打油诗:“盐碱地、涝洼塘,干种地、不打粮。”
“河西吃饹饼,河东吃窝头。”就这样,河东河西一直过着“两重天”的日子。
“稻财”不是人人都能发,首先得有水资源做保障。年开始,河东开始建设水田开发项目,投资多万元,建设泵站、供水渠系,把低洼的“劣势”变成了“优势”。
“水引来了,俺们也能种稻子啦!”望着滚滚而来的希望之水,河东人高兴得奔走相告。
而今,从河东到河西,盈盈一水间,是数不尽的层层稻浪。河东河西不再“两重天”。今年,东兴乡水稻由11万亩发展到19.3万亩,纯收入1.9亿元。
水田的兴起,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北京优麦公司在东兴乡旭日村和福兴村流转土地两万亩种稻子,今年开发1万亩,3年之内土地流转到10万亩。
随着水田的增多,合作社、稻米加工企业也多了,如陆河农牧业公司,这是一家“基地+龙头+仓储”产加销一条龙式的企业,投资1.23亿元。
不仅东兴乡的村民发起了“稻财”,今年全县5个乡镇靠着引嫩干渠、乌裕尔河之水种起了30万亩水稻,纯收入2.9亿多元,受益农民多人。
河中美景“唤”钱来
鹤鸣湖镇,乌裕尔河之水流经之地。如今,镇里一些有经济头脑之人用市场眼光“唤”醒了一池河水。
陶大军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他家有1万亩天然养鱼塘,还养着只蛋鸭。鸭粪是鱼儿的上好肥料,小鱼小虾又是鸭儿们的上等饲料,这种立体循环下的养殖模式,既赚钱又绿色环保。鸭蛋和鱼,两项加在一起,陶大军一年收入万元。
在鹤鸣湖镇,像陶大军这样沿河而居的村民,发着“河财”的人还有很多。如今,全镇的多户渔民,靠着乌裕尔河的水面撒网捕鱼,年收入在万元左右。
另外,鹤鸣湖镇也是我县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在这里,人们不仅因水而活,10多年前头脑灵活的郭春成,开始用“景色”“唤”钱。于是,万亩湿地上架起了木桥,建起了木屋,吸引了南来北往的游客。每年七月的泼水节,游客们都在湖里打水仗,嬉戏玩耍。今年,这里接待游客44万人次,年收入0万元。
不仅鹤鸣湖镇的人们因水而兴,一些守着乌裕尔河的人,也都“不甘寂寞”,各种经营加在一起,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林甸人唤醒的绝非是一条乌裕尔河,最可贵的是增强了闯市场的意识。他们决定,继续利用好这一资源,让河水载起旅游业的美好“钱”景。
河畔兴起“苇经济”
冬天的乌裕尔河,虽然已封冻,但河东岸边的“鱼亮子”,还在述说着捕鱼旺季的繁忙。
位于河东岸的林甸县国营苇场。苇场幅员31.7万亩,其中,苇塘27万亩。
守着这样一方宝地,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国营育苇场党委书记讲了起来:芦苇贸易是县里的传统产业,每年冬天,是芦苇收割的季节,苇农们走出家门,踏上冰面,开镰收割。长苇用来打成苇帘和苇席,精苇做工艺画,苇头和短苇用来造纸和做苇板。岸边,车呀人呀,等候在那,他们都是外地客商。讨价还价后,成堆的苇子在冰上就卖掉了。
佟长有是国营育苇场的育苇大户,拥有多亩苇塘。冬天一到,也是他卯足劲大赚一把的时刻,运气好的话,他的苇子能卖到17万元左右。
在县里,不仅国营苇场的人们在发“苇财”,紧靠乌裕尔河的乡镇也沾上了苇子光。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亩苇塘能出多斤苇子,县里的30多万亩苇塘,就是1亿多斤。每斤平均按两毛钱计算,能卖2多万元。
“这苇子每斤就值这些钱?这是资源,得开发利用。”一些有识之士,没有满足芦苇原料这笔小收入,而是盯住了深加工产业。于是,苇编、苇板、苇雕、造纸等产业应运而生。
十几年前,县内慧眼识“苇”的能工巧匠,将苇场里的芦苇“搬”出苇塘,仔细挑选后做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就这样,一根小小的芦苇走进了作坊,又进了商场,发展成一项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从此,芦苇登上了大雅之堂,每年作画多幅。
如今,一根根芦苇串起了近亿元的链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