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披甲上阵的样子真帅500多人采几十万

夜色中,他们冒着寒意集结出发。换上白色的隔离衣,化身为勇敢无畏且能打硬仗的战士。生活如果给我蜜糖,我就安享蜜糖,生活如果给我考验,我就披甲上阵!看,医院核酸采样突击队员们来了!

自1月14日起,大庆医院抽取精兵强将多人,成立核酸采样突击队16支,负责大庆主城区、大庆油田生产一线、市内外采集点上百个,共采集了几十万个核酸样本。

时间紧任务重

没人“掉链子”

时间紧,任务重,条件差,当一名突击队员,并不容易。每个队员在工作中要顶住刺骨的寒冷,顶住体力的透支……他们有个简单的信念,他们顶住了,大家就安全了!

“谁还没领大衣?”

“每辆车配一个组长,我们出发了!”这次出征的,是医院派出去的第三批支援肇州的队伍,照样来之即战,战之能胜。

孙莹刚下夜班,为了接替一位身体不适的突击队员出征,她没来得及收拾行囊就上了出征的大巴车。

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一轮工作下来要坚持七八个小时,里面穿着大棉袄、大棉裤,外头套着不透气的防护服,手冻得冷冰冰,衣服却被汗水浸透,寒风吹过,那真是叫做透心凉!下班回到驻地的孙莹,脱下被汗水浸透的棉衣棉裤,为没有更换衣物发了愁。老队员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备用衣裤让孙莹换上。看着身上东拼西凑的一件件棉衣,孙莹说:“从今以后,我们就是穿过一条裤子的战友了!”

爬了近5万级台阶

寒风中一站就是一小天

支援安达的核酸采样突击队,在到达后的第4天,便完成栋楼、余户、余人、多个标本的采集。

每一个成功采集样本的数字,都是突击队员用汗水换来的。那几天,队员们爬了近5万级台阶,突击队员们开玩笑说:“这几天把这辈子的台阶都爬完了,再也不想爬楼梯啦!”

一位突击队员告诉记者,在采集现场,最大的困扰是冷。

北方的冷,其他人体会不到。北方室外和夜晚的冷,北方人自己都很少能体会到。而突击队员们,都体会到了。寒风中,他们基本上一站就是一小天!耳朵冻了,焐一焐;手冻硬了,小太阳烤一烤;爬不动了,坐台阶上缓一缓。

看到社区里、操场上那些排队等待的市民,为了让大家少冻一会儿,队员们又打起精神,继续投入到采集的工作当中。

苦中作乐

出征“神器”真不少

辛苦的核酸采集工作,极大地挖掘了大家苦中作乐的天赋。

出去采样隔离服没有口袋,放东西实在不方便,咋办呢?

突击队员告诉记者,他们自制了一个简易包,装一些随身的东西,如手机、登记本、笔、暖宝宝、冻伤膏等。核酸采集大多在室外,所以,军大衣必不可少,每次采集后,脱掉隔离服,隔离服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打湿,风一吹,透心凉,所以,只能披上军大衣回驻地。大家还不忘打趣说,他们的包是自制的限量款“LV包包”,军大衣是刘德华、梁朝伟同款。“我们可是拥有过限量款奢侈品的人了,这些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够我吹一辈子的了!”

5天的奋战,进社区,走村屯,本着“应采尽采”的原则,安达采样突击队完成了多个样本、近6万多人、余栋楼、7个村屯、1万余户人家的采集工作。

感动又温暖的是,突击队员回家时,当地市民特意给他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上车饺子……

这里的凌晨静悄悄

公交车上却灯火通明

凌晨3点的肇州县万籁寂静,刚刚完成交接的医院支援肇州核酸采样突击队员们,累得倒头就睡。

两个小时后,短暂休整的队员听到了出发的号角,12支采集分队,又奔赴各自的采集现场开展采样工作。

这一次,移动公交车是临时采集点,大敞四开的公交车,寒风呼呼地灌进来,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但是,为了能减少市民室外的等待时间,队员们忍着刺骨的寒冷,高效高质地加快手上的采集动作。

那天,连续奋战了16个小时后,突击队员们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份样本的采集。

脸上的勒痕火辣辣地疼,汗水浸透的大衣裹在身上格外地冷,脚底的水泡记录着下乡入户的辛劳……

而大伙儿却笑着说,这是肇州之行,送给自己最有意义的礼物,是自己的“功勋章”。

支援肇州的队伍中,突击队与市内3医院突击队合力出击,配合当地工作人员,24小时内共采集样本16万份,圆满完成肇州全民采集的任务。

“任务结束了,可以回家了!”

可是,肇州突击队队员又接到了紧急任务,他们立即出发赶往下一个任务地点——采油十厂……

设立老孕弱采集点

为他们的用心点赞

1月25日7时许,林甸突击队已经在赶往任务地的高速上。

在采集现场,为了让老人、孩子、孕妇少走一步、少等一秒,突击队特别设立老、弱、孕专项采集点。细心的安排,让老百姓纷纷点赞。

仅用一天时间,林甸突击队就圆满地完成了林甸县全员核酸采样的任务。回程的大客车内异常安静,因为,突击队员们都已经累得睡着了……

除了支援外地和各县区,这些突击队员们,还活跃在各大商超、市场与养老院。

从1月14日那天开始,医院就接到了核酸采集任务,各突击队员分别深入到小区、各大商超、市场、养老院等地进行样本采集。

每一次采集任务的时间都很紧张,而他们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行动都很难,但是,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漂亮地完成了样本采集任务。

奔走在厂矿

最远井队单程近公里

医院的医生放下了手术刀、听诊器,拿起了咽拭子,成了抗疫一线的采样突击队员。

在这些突击队中,有一支队伍在5天里完成了8万余人次的核酸采样,他们跑了20多个井队、余个前线矿点,最远的井队单程近公里。

这支突击队有74人,分成了35个采集小组,队员中,有的是主任医师,有的是优秀的出诊医生。

为了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安全,核酸采样的突击队员穿着防护服连续奋战在核酸外采一线,冒着严寒奔走在厂矿、井区、办公楼、体育场……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突击队中,年纪最大的是“60后”,年纪最小的是“95后”。年龄没有分别,在疫情面前,他们都是最棒的逆行者!

大庆晚报记者陈经宇图片由医院提供

#小贴士:返乡过年要测核酸吗?会被隔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zx/154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