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站在老家的土地上,凝望着四周的田野,真的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田地还是那些田地,水还是那甘冽的水,只是当初在田野林地背着一捆捆柴火的少年,如今已是华发覆顶,苍颜渐老了……思绪蔓延,七十年代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那些年,家乡穷,温饱问题没有解决,除了发愁吃的和穿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发愁烧的。这烧的东西,当然不是煤和天燃气,也不是电,那时候人们买不起煤,条件好的人家,也是只有冬天才生几天炉子,天燃气和电在农村还见不到。能够把生的煮熟,凉的加热的唯一可燃物,就是今天漫山遍野的柴草和田地里的秸秆。清楚的记得,小的时候,我们除了挖野菜喂猪,捡拾生产队秋后割完谷子后遗留在地里的谷草,交生产队喂牲口挣工分以外,或者背到供销社卖了,换回几块钱,买一些学习用品,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拾柴火。因为大家都去拾,柴火就很少了,树叶、枯草都被我们收拾的干干净净,以至见到今天遍地的柴草枯干以后,还无人问津,我还习惯性的认为十分可惜呢!那时不比现在,煤气天然气什么的几乎闻所未闻,用的都是灶台,每家每户都用土坯砌有放两口铁锅的土灶,大大小小用法不一,烧火的除了秸秆柴草等燃料外,最好且耐烧的就是干枯的树枝了,每天放学我和弟弟都会在林带里寻找树枝子,有时弟弟要爬到树上去,掰下枯枝,这是很危险的,记得有一次二弟爬上一棵高大的杨树,有一棵枯枝能有碗口粗,二弟费力的用脚去蹬,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脸都咯破了,得之不易,很是辛苦,这么说吧,但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大概都会有过砍柴拾柴的经历!每年过完年,二月二前后,草甸子上的积雪化的差不多了,几家插伙到大甸子上楼柴火,记得每人一个大耙(用八号钢筋做的十二个齿的耙子),长长的耙子下挂着一个帘子,耙齿搂起的柴草一下一下放在大耙帘子里,帘子装满后卸下。每人的搂三四十帘子柴火,才能装满一大车,楼柴火也是一个力气活,中午就在草甸子上吃一口早上带的干粮,一般都是发面饼或油饼,带几个咸菜疙瘩,条件好的带几个咸鸭蛋,带一壶凉水。饿了就坐在草码子上吃上一口,喝一口凉水,起来再接着楼柴火……那时草甸子都是楼柴火的人,也是一道一年一度靓丽的风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温暖的,此时至今,这道风景也许就只有固恒在脑海里,因为现在再也没有人去搂柴火了!那时候,衡量一个家庭日子好坏,也是除了吃的穿的以外,第三标准就是烧的。而这烧的,就是堆在各个家庭院落以外的柴火垛。构成柴火垛的东西,玉米秸秆的上半部分是作为饲草喂牲口的,只有下半部分才可以作为柴火,高梁杆我们那儿叫秫秸,还有其他用途,是舍不得烧的,另外的如豆杆、葵花秆及各种庄稼的根部(老家习惯地称为茬子)都有。草垛是乡村的一道标志性风景。家家房前屋后都有一个柴火垛,走进村庄,星罗棋布般地屹立的柴火垛就是一道风景。村庄被淡淡的草香浸润着,那是人们喜欢的味道。草垛陪伴着劳作的人们,夕阳余晖里,它们迎接着人们回家;倦鸟归巢,草垛静静地聆听虫儿鸣叫。各家的柴火垛,让猫咪和狗狗也有了安身之处,它们在柴火垛的护佑下,有了自己温暖的小窝,在小窝里相亲相爱繁衍后代。孩童的我们在柴火垛里捉迷藏、打仗,尽情地疯赶打闹,玩得最疯的就是一次次爬上柴火垛上顺着垛顶溜下来,就像现在幼儿园玩的滑滑梯溜溜板,结实的柴火垛没有倒塌,我们溜得满身是草屑。柴火垛定格在少时的底片上,给清贫的岁月里留下无忧无虑的快乐印迹。各家各户的柴火垛,也是我们玩躲猫猫的绝佳场所,我们会把松软的柴火垛弄出来一个大洞,然后藏起来。有一次,我家邻居杨三孩跟我们玩躲猫猫,自己藏在柴火垛洞里。一直到天黑了都没见到他回家,家里人着急了,我们也一起出去找。我想起来他可能在房后的柴火垛里,我急忙跑道柴火垛,扒开洞口,看到他朦朦胧胧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不回家?他说:本想藏起来,让你们找呢,结果在里面睡着了。看着他满头满脸的草渣子,真是好气又好笑。从一定程度上说,草垛不光解决了烧的问题,另一个功能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这个场景,在电影《人生》里有个镜头--刘巧珍和高加林依偎在麦秸垛旁说着悄悄话,那是多么的温馨和浪漫的景致啊!电影里的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镜头,就发生在我们那个年代,那时最大的柴火垛就是生产队的麦秸垛,打完小麦以后,麦秸堆在场院外面,就像一座山一样,静静地坐卧在空旷的场院外,沐浴着清凉的月光,凝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别看这里偏僻,却是姑娘、小伙儿喜欢去的地方。我听村里大人们说,当时村里封建思想较重,姑娘、小伙儿很少自由恋爱,基本上都是媒妁之言。如果谁家姑娘与那家小伙儿单独相处、谈情说爱,就会被视为伤风败俗,是要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的。所以相互爱慕的人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约会多是选择麦秸垛或小树林诉说衷肠,以防被村里人撞见。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乡村爱情,也算是冲破禁锢的爱情绝唱。农村的柴火垛里还有一件趣事,就是时间久了会长出一堆堆的蛋,甭管什么鸡蛋、鸭蛋、鹅蛋都有可能发现。农村的家禽一般都是散养,而这些小家伙也很会选地方。最喜欢在松软隐蔽的柴火垛里下蛋。有时候主人不经意间就会在柴火垛里翻出一窝蛋,也是很惊喜的。更好玩的是,鸡鸭鹅们有可能会借着安全的柴火垛孵出几只小鸡仔、小鸭仔。这对于主人家自然是喜事一件。 柴火垛,是乡村的象征,是勤劳的农民在经年累月的农耕时代,搭成的一座艺术品,多少辛苦、多少疲惫、多少汗水深藏其中,充满着泥土的香味,丰收的喜庆。有了柴火垛,就有了乡村日子的充实与满足,有了一日三餐的芬芳。那缕缕炊烟,是乡村生活一道独特的风景。蕴含在柴火垛的一个个馨香的、琐碎的故事,是一个时代镌刻在心底的温情记忆。柴火垛,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远远地望去,它如落入人间的神明,在炊烟升起的地方,守护着一个个村庄,又像一轮金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最后,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老的面孔消失了。可柴火垛依旧蹲在角落,默不作声。进城多年,环境发生变化,仍然没有变的是喜欢大地里那大片高粱地,玉米地,还有那长在荒地格上和壕沟边旁,青青的青篙子和绒毛毛的草。嗅到那种气息,闻到那种特有的芳香,好像看见了家乡的小村庄,看见了家家门前的一座座大柴火垛,看见了那抱柴火村姑村嫂熟悉的身影,看见了户户的房顶上,升起的一缕缕,悠悠然然,飘飘荡荡的炊烟,看见柴火在灶膛和炕洞里熊熊地燃烧的火焰。一股无可言状情感立刻温暖着身,烫热了心……那个年代的柴火垛虽不能充饥,但给了我们生命的温暖!今天,我们虽不再愁吃穿了,可柴火垛离我们远去了。追根寻源,我们生而为人,生之于土,活之于土,我们吃的、用的、走的、住的,无不来自于土。我们看起来远离故乡了,可我们的根还在故乡,我们是农民的子孙。我又想,都市的繁华或许不是我们的天堂,而乡村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虽然,那些年,为了家里的大柴火垛,我吃了很多苦。但是,感觉很自豪的,很骄傲的。老家那灶膛和炕洞里熊熊地燃烧火光,照亮过我奋斗之路,温暖过我的身体,温暖过我的心。有这种温暖垫底,对生活更充满希望,对未来信心更坚定,对甜甜的中国梦更向往。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