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年农民工总量超过2.8亿,其中50岁以上的占19.2%,总数超过万,比上年增加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年以来,我国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与总量连年冲高。
媒体将50岁以上、依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进城务工人员称为“高龄农民工”。他们当中很多是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上世纪90年代,或始于维持生计的初衷,或怀揣发家致富的愿景,他们背井离乡,进入工厂,走进城市。如今,20多年过去了,第一代农民工演变成高龄甚至超龄的“打工爷爷”。不同于农村的空巢老人,因为生计,作为同龄人,他们至今在异乡城市讨生活。
《经济参考报》近日调研四川、浙江、江西等地,各地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帮扶中老年返乡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但“为改革开放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龄农民工大部分仍在工作一线,且一些人还存在没有养老保险、难找工作或留下职业病等问题。”
彭大爷是重庆人,20年前到东莞打工,原先做保安,现在年纪大了,工厂不要了,只好来公园推除草机除草。虽然在城市里打拼了这么多年,但是彭大爷也没能攒到钱,家里上有87岁的老母亲和老岳父,下有还房贷的大儿子,未结婚的小儿子。彭大爷说:能干到多久就干多久,一直干到不能动了再休息。
打工爷爷的工作并不好找。很多地方出台“60岁不上一线”、“50岁不上高危岗位”的规定,聘用高龄农民工存在风险,企业不敢用。
对于他们,不上一线、不上高危岗位就面临着失业,工作再苦再累都没关系。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补贴子女,还有接受了一辈子传统思想的禁锢闲不住,年纪虽大却有一把不服老的硬骨头……
媒体报道,为了躲避这些规定,找到工作,打工爷爷有的持假身份证留在工地、有的不断地走进理发店将自己的头发染黑、有的在工头面前假装健康不敢生病……
大多数“为给儿子娶媳妇给娃买房”
自7月底全国迎来大暑节气,多地气温逼近40度,梨视频江西、江苏、山东、福建等各地拍客也将镜头对准了这个群体,体验记录他们在高温和烈日下的辛劳以及背后的无奈心酸。
黑龙江大庆林甸县,60多岁的王大爷是人力三轮车夫,干这行已经20年。早晨8点出工,每天蹬车8小时挣二三十元,“要说不累是假的。”每天踩着烈日,老人却舍不得买一双凉鞋,一身穿着都是别人送的,就因为家里老伴有残疾,“儿子还没结婚,不瞒你笑,今年32,要娶个媳妇就得20万。”
山东淄博某高校内的一段在修沥青路,66岁大爷王恩亮在40度左右的高温下电焊。他说,从事电焊工已32年,一天可以挣元。拍客:现在挣钱有什么愿望吗?王恩亮:儿子还没成家,愿望就是想为儿子买楼,买车,过上好日子。
福建漳州,80岁的许大爷每天凌晨两三点起来忙活,推着七八十斤的蔬菜和草药走五六里路进城,每天能卖一两百元。两个儿子一个跑运输一个做教师,儿子不让父亲出来辛苦,但他拒绝拿孩子们的钱,还想着帮儿子还房贷,就瞒着孩子悄悄出来。
在郑州街头,两名年近60岁的大爷烈日下给一台压浆机输送水泥,泥灰和着汗水在皮肤上结痂,两人每天要搬运15吨,每人有元收入。其中一名大爷介绍,因为经济紧张,儿子儿媳闹离婚,他希望可以赚钱补贴儿子,帮他们把家庭搞好。
这些是“打工爷爷”群体的一个缩影。在高龄民工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为孩子出来,有的只是不想成为孩子负担,更多的老人还要为子女结婚或者盖房,为还债或给家人治病。
江西南昌71岁的李爷爷从50岁开始就在工地堆沙浆,火炉南昌37度的高温下,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回推沙,体重仅有一百斤的李爷爷推着三百多斤的泥沙,问起他,至今也没有退休的打算:“就这样一直干下去。”李爷爷的儿子在外地打工存钱买屋,老伴没有工作。老两口不靠儿子们养老,还要帮带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两个孩子都上幼儿园,两个人的学费加起来一年要一万块钱。李爷爷:不工作也就生活不下去呀。
在河南,梨视频拍客记录到这样一对老两口:20年前跟随儿子来山东打工,几年前儿子出车祸去世,老两口便开始以收购和捡废品为生,现在年过七旬还在坚持干。由于年纪太大、身体不好,夫妻俩每天能收到的垃圾极少,一个月能拿到四五千收入。问到老人的心愿,老人说:“别的愿望没有,俺不找媳妇要钱,帮俺媳妇把孙子孙女带大,这就是我的愿望了。”
河北保定的赵大爷就是因为要为儿还债才冒着酷暑在采摘园打工。工厂要求老赵必须手工拔除地里的杂草,气温高达40度,老赵的衣服顷刻间被汗水湿透。赵大爷儿子在北京做生意失败欠了60万债务,还剩30万,老赵说:“这债一天还不完,我一天也睡不着觉。”
不干活就会生病
作为城市“边缘人”,高龄农民工还面临着情感无寄托,不论是留守城市,还是回到家乡,都将面对子女在外忙碌无法照料,孤独感和无助感非常强烈。
正是如此,在梨视频拍客镜头记录中,也有一些家庭条件尚好的高龄农民工,作为老一代,干了一辈子活,他们不愿意闲着。“怎么着都比在家闲着喝西北风强。”
山东61岁的董大爷修路五年,老伴去世,和工友在一起才不觉得孤单,表示在家里不如待在外面,接触的朋友多。
江苏72岁的陶爷爷高温天铺草做园艺,老人说:儿子女儿都让我在家享福,不要我出来。我觉得铺草比在家舒服多了。
深圳5旬郭师傅之前在上海洗外墙,年纪大了不让洗墙了不让买保险了,就来深圳安装防盗网,郭师傅向拍客调侃到:不累,就跟玩儿一样。
抱着这样心态的老人不在少数,在上海闵行区,60多岁的河道清洁工范师傅来自安徽,他随着工作的孩子到上海,找了这份在桥上的保洁工作,平时没事,找份工“玩玩”。
来自安徽随儿女一起来深圳的李大爷,在家闲不住,每日捡拾废品,“我们是农村人,出来就要干活,不干活就会生病。”辽宁62岁的杨大爷是一个保洁员,大热天将双手伸进路面排风口捡起烟头纸屑,“把烟头放进垃圾箱里,是我最大的快乐。”
对这些打工爷爷而言,年迈后如何落叶归根,如何寻精神家园?是他们下一个人生路口。但为了子女儿孙的岁月静好,他们无暇顾及自己花甲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一辈子负重前行。只是不知道,到了干不动的那一天,他们靠什么老有所依?(编辑
二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