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甸一中读书月征文刘丽诗歌,让生命更

诗歌,让生命更美好

——读叶嘉莹先生《说诗讲稿》所感

林甸一中高三语文组刘丽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先生----叶嘉莹,分享一本书-----《说诗讲稿》。

打开百度,搜索叶嘉莹,你会发现各种称谓“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学者”,“古典文学专家”。在了解了先生的经历和看过先生的书之后,如果非要让我用词语来概括我对先生的认识,那就是“诗歌”。

自幼诵读吟诵诗歌,后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在国外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回国创办古典文学研究所,传播古典诗词。她的一生都有诗词的陪伴,可以说诗词已经融入她的骨髓,她的生命因诗词而美好,诗词因她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人生打击突临时,她以诗歌来疗伤,从诗歌中寻求慰藉和力量。

这就是叶嘉莹先生,在讲授诗词时永远精神矍铄、熠熠生辉。有人说她是“穿着裙子的士”,虽为女子却有“士”的情怀。

叶嘉莹先生的写的书,就像她的人一样吸引人一样有魅力。她的书,语言亲切,讲解深入浅出,融中西方文艺理论来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我来说可读性比较强。

对于古典诗词,我一直站在教师和高考的角度,把它当作考题,对诗歌研究也只是限于高考题型。自认为对古诗鉴赏的技巧有所得,现在看来谈不上欣赏。

读过叶先生的《说诗讲稿》,我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对那些枯燥的理论也有了新的理解。最大的变化是由当初的被动应试变成了主动探索。再看到古典诗词,我不再仅仅站在高考的角度去考虑,而更喜欢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探寻。心态变了,看的就远了,快乐自然就多了。这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我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诗歌,让生命更美好”。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自然的美好。我们自己也因诗歌而变得更美好。

走近叶嘉莹先生,你会对古典诗词产生好奇,甚至会疯狂热爱,这就是叶先生的魅力,连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不例外。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书中的精彩内容。

“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是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就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来接受宇宙万物的如此美好的种种的生命迹象”这是书中的一句话。

下面我们可以来做了测试,看看你的新是否也死了。“迟日江山丽”,我们猜猜是哪个个季节。

日就是太阳,迟就是晚了、慢了。什么时候太阳走得慢了,就是春天来了。所以杜甫有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再比如,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每个季节云彩的不同。“雪云乍变春云簇”,下雪的时候,天阴的和铅板一样,整片天空都是银灰色的,阴的匀。春天来了,它就化开了,春天的云彩就柔软得像一团团的棉花和柳絮一样。“夏云多奇峰”一阵暴快要来了,远远地看见一团乌云,汹涌而上。

这些美好都在我们身边,你是否去用心感受了呢?

叶先生说,人对外界景物的认识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感知、感动、和感发。感知是感官层次的,例如我们看到春花开了,秋叶落了。感动是可以触动你的感情的,我们为诗人的故事而感动,它不能引起我们更多更远的联想。感发是诗歌让你的心活起来,不只是这首诗本身所写的那一点点感情内容的感动,而是让你自己对你的生命有所珍惜,对你的精神有所提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朝来寒雨晚来风”。

词人看到“林花谢了春红”,便产生了“太匆匆”的悲哀和感叹。“朝来寒雨晚来风”,冷雨寒风吹袭的只是春花吗?李后主所写的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苦难,他用林花表现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悟。他带给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思考,给我们以启示。

我们都太忙了,急于奔走,,忘记了静下心来感受生命的美好。世界那么大,我们不妨从身边开始感受美好。这是叶嘉莹先生带给我的震撼,相信大家也会有同感。

诗歌让我们发现生命的美好,同时诗歌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美好。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我们心有所动心有所感的时候,请用文字写出来,把你的诗意变成诗,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情感传达我们的旨意。

我们如何来批评、欣赏诗歌的好坏呢?

叶先生认为诗歌的衡量标准,第一是感发生命的有无,以及能否得到完美(恰当)的传达;第二是所传达的这一感发的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穿花夹碟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前两句写的是鱼和黄莺,后两句写的是蝴蝶和蜻蜓。同样是写动物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好,但前者只是用眼睛去看,没有用心去感受,尽管写出了漂亮的句子,然而不是好诗,因为它只有文字和技巧而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深深”、“款款”两字中,表现了对蝴蝶、蜻蜓的一种真正的欣赏和喜爱的感情,更能让你感动。所以相对较好。

真正伟大的诗人,不只他的每首诗都传达的是他感发的生命,也不是只用笔墨文字来写诗的,他是用他整个生命、整个生活来写的,而且还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来完成和实践他们的诗篇。屈原、陶渊明、杜甫都是这样的。

叶嘉莹先生虽不是伟大的诗人,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诗歌传承者”。叶嘉莹先生也是用整个生命去传承和传播她所钟爱的古典诗词,从教70年,诗词几乎成为了她的信仰,她用生命的支撑,虽“一世多艰”,仍“寸心如水”。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从她的诗中,我们能看到她对古典文化的传承的坚守,对古典古诗词的挚爱。她说她不想一定要得到什么结果,她只是想把诗歌的种子播下,只要诗歌的种子不死终有一天定会开花,即使是以后的某个人,而不是她。她只想让现代人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想让中国古典诗词永放光彩。

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有的人实现了他的理想,有的人的理想因为他而实现”。我们都追求前者,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不会在意结果吧。我想我没有那么纯粹,我还是在意结果的。我以为只有战争年代才会有这样的人,叶先生让我对理想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先生曾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达给下一代”,我想她做到了。

读过这本书,我惊叹于叶先生的学识,更陶醉于诗歌的美好。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是的,就像一个魔咒,看过叶先生的书,我也对诗歌产生好奇,甚至有点狂热。我想这不仅是诗歌的魅力更是叶嘉莹先生的魅力。

虽然对古典诗词还谈不上认识,但是读过叶先生的书,我知道了方向,今后我会努力,也把学生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也感受诗词的美好,争取做个能带给学生美好的人师。也让自己变得更美好,高考中我们依然会有失误,但我愿我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让他们发现生命的美好,让他们学着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叶嘉莹先生的书:《给孩子的古诗词》、《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叶嘉莹说杜甫诗》。

支持原创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如何治疗
好的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xw/40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