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没有一人掉队东北网

大庆市扎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换来了百姓幸福的笑脸。

东北网12月3日讯林甸县四季青镇新民村,曾是全市1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以前,这里晴天满身土、雨天就误车,村民们只能喝又苦又涩的井水;如今,水泥路到门,自来水入户,光纤网络全覆盖,有的村民家里还装上了空调,年整村脱贫出列。

变化就在几年间。在各级帮扶下,新民村发展“一屯一品”种植业、“一大一小”养殖业、“一筐一结”手工编织,还有那带活了庭院经济的“智慧小园”,村民点点鼠标就能把农货卖到全国,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新民村只是大庆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大庆无一人掉队。“不掉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对于贫困群众来说,听党话、铆劲干,努力奔富;对于扶贫干部来说,驻村屯、谋富路,全力帮扶;对于社会各界来说,伸把手、助脱贫,合力攻坚。

“十三五”以来,大庆2.4万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圆满完成脱贫减贫任务;省级贫困县杜尔伯特县、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县分别于年、年高质量摘帽,综合评估成绩均位列同期摘帽县前列;全市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

后备箱里装着行李卷儿

“扶贫有你,家里有我。”这是市交通运输局派驻林甸县东兴乡旭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孙立秋的妻子对他说的一句暖心话。驻村后,孙立秋把行李卷儿装进了后备箱,跟贫困户研究事儿,太晚了就在车里对付一宿。这一年多回家的次数用两只手都能扒拉过来,每次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都是“又长高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饱含着扶贫干部扎根一线、为民服务的无数点滴,这更是大庆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级干部的一种状态。

市委书记、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韩立华曾指出:“政策执行要有温度,始终让农民群众心里热乎、理解和支持,以真情实意的工作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各级扶贫干部都要煞下腰扎在村里,车的后备箱里得有行李卷儿。”

“见红旗就扛”是大庆的优良传统,把脱贫攻坚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大庆当仁不让。市主要领导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分别包扶林甸县、杜尔伯特县,15位市级领导联系包扶林甸县贫困村,各县区领导带头包村包户,各乡镇、村屯、驻村干部入村帮扶,市县乡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加入帮扶大军。

“十三五”期间,市县区累计下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人,协调投入帮扶资金1.98亿元、帮助解决问题1.5万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部整顿退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脱贫任务和脱贫质量,我市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4.1亿元,2.4万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什么会贫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没那么容易回答。贫困仅仅是结果,而致贫的原因却有很多。

曾经绝望到自杀的杜尔伯特县杜尔伯特镇万丈村尹成义,就是一个贫困典型。45岁的尹成义患有脊髓灰质炎、心脏病和肾病;母亲患有先天脊柱炎和严重的腰间盘突出,没有劳动能力;父亲患有腔梗、脑梗,尽管已经85岁,却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林甸县四季青镇东方红村,曾经是个典型贫困村。一没产业二没优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43户。

在大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全市汇集各方力量真帮实扶,上面提到的尹成义如今靠托牛、种田还清了外债成功脱贫,东方红村也因“扶贫车间”顺利摘掉贫帽,并成为“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市委每年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研究,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大篇幅总结和安排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全市脱贫攻坚当前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安排的通知》、《大庆市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等文件陆续出台,真正把责任落到位、把措施贯到底。全市强化业务调研、督查、指导,覆盖56个有扶贫任务的乡镇、个行政村(贫困村90个),督导县区整改问题千余个,有效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广泛开展脱贫攻坚业务培训,累计培训扶贫战线干部5万人次以上;建立全市脱贫攻坚典型库,收录产业扶贫、驻村干部、扶志扶智、贫困户自主脱贫等各类典型个。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核心支撑。我市主攻产业薄弱“软肋”、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脱贫攻坚向脱贫致富转变。

这个过程离不开金融助力,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21亿元,带动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经营项目;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35.7亿元,支持带贫主体35个,受益贫困户户次;累计发放扶贫项目贷款4.5亿元,支持带贫主体8个,受益贫困户户次。

离不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市开展技能培训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9人次;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放补助、劳务输出等方式,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水平,当前我市外出务工人数人,已累计发放就业相关补助.28万元。

更离不开全民参与的消费扶贫,全市共有消费扶贫专馆16个、消费扶贫专区18个,共认定扶贫产品99个、扶贫产品供应商41个,扶贫产品价值总量26.93亿元,年初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29亿元。

百姓实实在在得实惠

“感谢党的好政策。”今年70岁的林甸县林甸镇实验村二屯脱贫户王景昌,在棚室、庭院经济等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下,家庭年收入从年的五千多元,增到了年的三万多元,稳步增长。

“十三五”以来,大庆聚焦贫困,落实政策、发力产业、攻坚重点,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聚焦深度贫困,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持林甸脱贫。林甸县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0.6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个;优先支持深度贫困村发展,投入资金1.22亿元,在10个深度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35个,硬化通村通屯道路99公里,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公里,为深度贫困村同步脱贫提供了强劲动力引擎。

——彻底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不愁吃穿、有房住、有学上、有医就……投入6.4亿元新建改建饮水安全工程处,投入2.72亿元改造贫困户危房户,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次,“一免五减”受益人次,特殊群体人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实现政策性兜底。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村“三通三有”全部实现,投入2.38亿元建设扶贫农村公路.8公里;建设贫困村文化活动广场88个,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4G通信网络普遍覆盖。

——产业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新型主体特色产业帮扶、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光伏扶贫带动等行动,全市累计发展建成产业扶贫项目个、总投资8.24亿元,带动贫困户户次、增收1.18亿元。

不止于此,市委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xw/154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