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 http://www.eddhu.com/lctx/11390.html以貌取人常常让我们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但有时又是非常正确的。今天我就说两个正确的例子,而且是在一天之内遇到的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还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种巧合?其实不然,我说这并非巧合,而是某种因缘孕生的必然。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今天要说的是我原来仅听说过却并不熟悉的两个人物,之所以产生以下我所要表达的对二位的看法,一是因为之前的“道听途说”,二是因为从各种媒体获得的片段信息,而今天借着采风的机会为这种看法进一步增加了实证。在这两个人物出场之前就卖了这么多关子,可见二位在我心中的重量,虽然我还对他们不算熟悉。看官您哪,可别因为我文笔啰唆而使您狠心翻页,那将是我的一大损失,哈哈。半斤酱料,咸盐少续(谐音闲言少叙),且转入正题。今天的主人公之一名曰王正义,看这名字就高大上,满满的正能量。而我们的另一位重量级主人公大名聂生彬者,却极力建议我们弘扬王正义的雅号“玉米王”。玉米是粗粮,虽然曾一度作为主粮养活了世界上众多人口,但也因为它的口感粗糙渐渐地被后来高产口感又好的小麦水稻排挤到餐桌的边缘,甚至与某些餐桌“绝缘”。既然可称王(此王语涉双关,既是姓氏,又拔头筹),就绝非等闲之辈。而又冠以玉米者,非有惊世骇俗之经历不可。且看展示于其办公楼内的奖状上对其所开办的渔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褒奖: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3·15黑龙江省百姓口碑金奖单位、黑龙江省质量服务诚信AAA单位等等,其本人亦荣获“年全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该公司主要生产“渔谷香”牌有机玉米、有机大米、杂粮玉米精加工产品、大豆油、玉米油等。起初王正义做的是化肥推销生意,当年黑龙江省化肥市场已经被一些大品牌所占有,一个新的产品要在本已饱和的市场上立足谈何容易。王正义走门串户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但是任凭磨破嘴皮子零售经销商并不信任他。其实也难怪,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下降了许多。王正义的销售工作一时陷入了困境。官方的语境里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日,整日思索如何破解信任危机的王正义突然灵光一现,对,就这么办。他是一个有了好想法就立即行动的人,只要不是天塌地陷就不会拖住他的后腿。他把代理销售的一些化肥分成2两一袋的小包装,每屯选出15户做试点。每户免费赠送一袋,在相同环境的玉米地里施用,与其他品牌的化肥做对比试验。这一比不要紧,一比就比出了高下。试验结果是施用他所代理的化肥的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其他品牌。这基本就算赢了。他并不急于跟零售商去沟通,他在等,耐心地等,他有越过销售障碍的信心。果不出其所料,过了不长时间,就有零售商联系他要购进他代理的化肥。原来是农民朋友们发现他赠送的化肥肥效确实高,便到各个化肥商户去购买。以前赊销都没有零售商愿意代卖他的化肥,这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概不赊账。就这样,他的销售区域迅速扩张,遍及黑龙江省60多个县。当年在黑龙江省一年的销售额达1.2亿元。从此,他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作为商人,只有以诚待人才会获得更大的收益,通俗地说,卖货卖的是人品。是啊,有谁愿意跟谎话连篇、华而不实的人打交道呢?当然,商海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也会有惊涛骇浪冲击的时候。王正义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往高了说是有理想的人。他通过销售化肥挣了人生第一桶金,按说应该心满意足,知足常乐了。当年楼市火热,有人劝他在省城哈尔滨买楼增值,但是他还有更高的追求。可是往往事与愿违,也许是经验不足,也许是头脑发热决策失误。年,与农民合作种植亩地玉米,结果亩单产斤,产量减半,只有积极赔偿农民因减产而造成的损失。虽然农民得到了赔偿没有怨言,但是对王正义多少还是有些看法,怀疑他种地到底行不行啊。但他是不服输的人。转年,再次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到亩,结果因种子原因导致植株早衰,亩单产只有~斤,一下子就赔偿农民万元。这回他真的成了“无产者”。雪上加霜的是,又赶上新冠疫情暴发,玉米滞销。王正义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滑铁卢。身背巨额债务,他的心彻底凉了!都说人生如戏,戏剧有矛盾,有冲突,有皆大欢喜,有好人受难,人生亦如此。就在王正义走到了人生的悬崖边上的时候,一个人伸出巨掌拉了他一把。这个人就是王正义的救星聂生彬。聂生彬有自己的事业,在全国有近家羊庄火锅连锁店。他是一个眼光远大的企业家,有洞察力,也是提出中国思想餐饮的第一人。他能够救王正义脱离危难,不只是看重了他的头脑灵活有韧劲,更看重他的人品。二人的合作可以说是强强联合,一定会碰击出不一样的火花。这不,他们又琢磨起了“小园经济”。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尤其现代农业使用的化肥、除草剂、杀虫剂等工业产品,虽然提高了单产并使农作物更茁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成了危害粮食安全的三大公害。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粗粮,如玉米、小米等,口感确实不如过去纯人力畜力作业生产出来的粮食好。如何能够回归到过去的生产方式,让人们有机会享受那个年代的味道?问题就怕琢磨,原来办法就在身边,他们盯上了农家房前屋后的小园。勤劳朴实的农民们不舍得浪费一寸土地,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上了高高矮矮的玉米葵花和蔬菜等。当然不是为了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只是为了吃个新鲜,吃个方便。屯子里一块块的园子,像拼图一样在他们的脑海里活动着,渐渐地连成一片。万物万事都是相对的存在,有少就有多。有时候就看你看问题的角度,多维度地思考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还好,把“小园经济”的利益跟农民讲清楚,农民自然容易接受。中国的农民最朴实,但朴实不是好欺侮,你骗他是不行的,骗他一次,再让他相信就难了。王正义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以全部的真心来对待农民,不让农民吃一点儿亏。“小园经济”还有效地开发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从事这项劳动的基本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很善良,所以聂生彬风趣地把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叫“善粮”。其实农民也不是完全看重经济利益。王正义讲了一个7埯玉米和60里地的真实故事,说是一个老汉春季到离家30里的地块做田间管理的时候发现有7埯缺苗,第二天不辞辛苦特意去补了苗。如果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这件事是绝对不合规则的,就是老汉也未必不明白这是“亏本的买卖”,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心里踏实罢了。热爱土地,是流淌在农民血液里的真情。面对这样可敬可爱的农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他们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从王正义的言行中看出了他的心声。无数纤毛组织汇聚成了聪明的大脑,这个聪明的大脑在王正义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王正义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功,也是与他骨子里的诚实分不开的。诚实是立人之本,是立业之基,是成就大业的根本保证。本文开头说的以貌取人的话题,用在聂生彬董事长和王正义经理身上都是合适的,他们都是表里如一的人。他们常年对身心的修为外化于自己的面貌,与这样的人无论是作为商业伙伴还是朋友相交,都会让人少了一分戒心,多了一分愉快。人无全人,纵观二人创业的历程,也是追求全人的过程。最后祝福聂生彬董事长和王正义经理生活“穗穗”平安,事业“黏黏”有余。由于本文写作比较匆忙,如果其间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还望各位看官谅解,因为无法跟文中的主人公核实。但是我所表达的真情和所描述的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应该不会有误。愿好人一生平安,岁岁平安,年年有余!–10–12于四合田园公司作者简介:梁学志,在《岁月》《咬文嚼字》发表过诗歌及文字作品,有部分诗歌、歌词等文学作品发表在“林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