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年第23期的《南风窗》杂志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年,张亭栋教授79岁。北大生命科学院的饶毅教授找到老人家说,应该争取申报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但此事需要发明人自己主动。
老头就坐在那里静静听着,啥意见也没发表。
“我离人家十万八千里呢,都没敢想这个奖。”过了半天,张亭栋才开口:“我已经拿过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那个奖就挺高了。”
就在那一年,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将“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授予了两位耄耋之年的中国科学家。
一位,是在四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另一位,就是张亭栋。
△年9月19日,北京大学,张亭栋(左二)和代屠呦呦领奖者(右二)获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癌灵一号”
张亭栋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方向由西医转向中医,并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他最大的贡献,当属对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效果的发掘。
对于中国来说,年是并不安稳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张亭栋带着一名中医、一名西医、一名中药师和一名西药师来到黑龙江省林甸县的民主公社。听说这里有一位老中医,他用一个偏方,奇迹般地治愈了母亲的皮肤癌。并由此开始,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许多癌症病人。
到了林甸县民主公社,张亭栋的研究团队看到传说中的老中医在乡村的乡卫生院里确实有二十多张床,但没有任何像样的检查设备——并不能诊断病人是否真的患了癌症。
但同行的赵教授对其中一位拿着哈医大诊断报告的病人有印象:病人确实患有食道癌,但癌症面积太大,没办法做手术。这位当时连水都咽不下去的病人,现在已经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顿饭能吃两个馒头。
张亭栋等人立刻对病人进行复查,结果发现食道的缝隙扩大了。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状态有了好转,生活质量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老中医的药确实有效。
年3月份,医院的韩太云将老中医的药水改制为水针剂,称“”或“癌灵”注射液(后称“癌灵1号”)。曾一度风靡一时,但最终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而致力于血液病研究的张亭栋此时在考虑的是,有没有可能用“”治疗白血病。
▎一生仅此一药
在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张亭栋等人几乎穷尽了大半生的时光。
当年,张亭栋与韩太云继续合作,集中研究“癌灵”对白血病的疗效。他们检测了“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
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报道“癌灵注射液”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全部6例病人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他们明确知道了疗效的来源——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并提到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可以说是他们发现“癌灵一号”的开创性论文。
年,他们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总结从年1月至年4月“癌灵一号”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病例增至17例,并发现“癌灵一号”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
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撰文介绍5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各种临床表现。
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同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黑龙江医药》发表论文。总结他们从年至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毒副作用小。
这篇题为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文章,即张亭栋等有关“癌灵一号”的代表性论文。
在此之后,直至90年代末,中国学者不断进行临床试验,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作出诸多贡献。
年《血液》杂志发表上海的沈志祥、陈国强、倪建华、李秀松、熊树民等论文,他们用纯三氧化二砷治疗15例APL,其中10例只用三氧化二砷,取得90%的完全缓解率。
年,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美国纽约的Sloan-Kettering医院和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等的论文。他们给常规化疗后复发的12例APL病人使用三氧化二砷,观察到11例完全缓解,其机理可能和细胞部分分化和细胞凋亡有关。
NEJM文章导致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三氧化二砷对APL的治疗作用,起到了此前20多年中国医生在中文杂志上未能起到的作用。
饶毅教授曾在文章中写道:“可以说,到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默然一生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曾被认为是白血病中比较凶猛且易致死的一种。今天,APL的治疗已经无需化疗,临床治愈率达到90%以上(五年无病生存率)。
这一疗法的背后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名字:除张亭栋、韩太云、孙鸿德等人外,还有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应用于白血病治疗中的王振义、陈竺、陈赛娟等等。
但境遇迥异的是,王振义和陈竺、陈赛娟三人皆为院士,其杰出贡献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应有的承认。
而张亭栋此前获得的最高奖项是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还算“拿得出手”的奖只有一个白血病领域的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起用非化疗方法治疗白血病,业内几乎尽知王振义和陈竺夫妇的贡献,但张亭栋的作用和发现年代,在国际上几乎不为人知。年,张亭栋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王振义教授曾在年就获得该奖项。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与他本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张亭栋教授
砷剂治疗白血病,从71年被发现,73年初见成效,到年8月份,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ATO用于治疗APL,之间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医院里,除了一口气治疗了多例病人之外,什么也没做。
在药监局的评议会上,张亭栋郑重提出要申报一个三等药。按照中药分类等级制度,三等药是较为普通的临床药物。
老头说:“这不是谦虚,我觉得砒霜在世界上没人不知道的。就很普通,这个药过去就存在的,不是你发明出来的。”
但与会专家和药监局方面的意见却恰恰相反。破天荒地,评议会上出现了评审员建议往上提一提级,而申报者不想报的局面。
最终,张亭栋往上提了一级,改报了二等药。
▎“请大家记住他”
年,张亭栋和已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竺一同赴美国参加血液病年会。会上,已经颇有国际声望的陈竺向全世界的血液病专家介绍说:“请大家记住,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要忘记这位同样来自中国的中医专家,正是他的发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张亭栋回忆当时的情景:“在场的所有专家都过来和我交流合影,会议主席也从台上跳下来和我聊天。自那以后有来自美、日、德等国家的医药公司来和我合作。”
北大的饶毅教授有一篇博文在网上广泛流传。文中将屠呦呦与张亭栋并举,认为两人都为医学界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但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
△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左一)、王辰院士(左四)为获得首届“以岭整合医学奖”的陈竺院士(左二)、张亭栋教授(左三)颁奖
今年4月28日,张亭栋教授与陈竺院士荣获首届以岭整合医学奖,张亭栋教授在轮椅上完成了领奖。
年,屠呦呦教授等来了诺奖。而张亭栋教授,这位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科学家,我们却仍在一点一点地失去他。
5年,经管之家怎样阻止白癜风复发值得信赖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