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个题目中的四个词,都是时间概念。不管是一天、一年,还是一代、一辈子,过去了,尘埃落定,就都有其必然性;面前的,充满变数,又都是偶然的。所以,怎么过好每一天、每一年,过好这一代、一辈子,虽有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或者说虽然命由天定,但还是有很多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在前,听天命在后。这前后之分,大有道理在其中。
我想说的,是如何的“尽人事”,也就是如何过好一天、一年、一代、一辈子。
先说一天。
清晨,伴着鸡鸣鸟叫,我们起床,洗漱活动,早餐过后,就开始学习或工作劳动。晚餐过后,或读书或游戏或看电视,接下来就要就寝。经过这夜伏昼起,休息工作,一天就过去了。
但是,不能小看这一天,它在一年一代一辈子当中确实很短,可那一年一代一辈子都是由这每个一天累加而成。一个人的学习、素质、奋斗、成果、贡献,也都是在一天一天的努力当中实现的。《西游记》中唐僧说得最生动:“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缺。”汉光武帝时的大将军朱浮也说过,“盖以为天地之功不可以仓促,艰难之业当累日也。”(《后汉书`朱浮列传》)看起来很短的一天,就这24小时,还有近三分之一要休息,多做少做问题不大,怕就怕形成一种随意的习惯。我看到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的介绍,大多都有自己良好甚至独特的生活规律,而且轻易不打破。饮食起居形成规律,养成自己的生物钟,不仅可以更健康,主要的是利用好时间,让每小时每分钟都能达到效益最大化。不能绝对的一天不差,一分钟不差,但一天当中时间的科学分配,确实是大有好处的。有人总是手忙脚乱,有人却能从容不迫,这也是原因之一。
再说一年。
人们盼望的春天来了,脱下厚厚的冬衣,大有轻装上阵的爽快。到了最热的夏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农历七月,火星即心宿二出现,预示秋天快到了,就要逐渐地加装,直到寒冷的来临。寒来暑往,草木枯容。经历了春夏秋冬,一年就过去了。
按精确的表述,一年是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不必如此计算,但人的一生也就八九十个一年,这个时间节点不得不引起重视。但事实不完全如此。一些年青人会觉得自己的时间过得很慢,而年老之后又都觉得自己的时间过得很快。那是因为年青人手中握有的时间很多,一般不会产生老年人那种事业上生活上寿命上的危机感。也正因为如此,时间多的时候容易不知不觉地任其白白流失,时间少的时候却又捉襟见肘怎么安排都觉得不够用。
但是,任何优势劣势都是相对的。年青时如果不珍视自己的时间,无情的时间不会因为风华正茂就偏爱于你;而年纪大的既使对时间有多么热切的渴求,时间的脚步也不肯为你放慢半分钟。在花样年华的年青人和风烛残年的老年人面前,时间都照例分秒不差地运行着。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一年除去法定假日和带薪休假,正式工作只天,每天又有很多人不能干满8小时。余下的时间怎么用,就大有学问了。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这话真有道理。十几年前,我接待一位不到五十岁的副部长,有人介绍其是法学专家。他说:“我不是什么专家,只不过我参加工作以来,休息日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业余时间的安排与自己的志向有关。汉光武帝刘秀时的太常(九卿之一)桓容,“初遭仓促(处境艰难),与族人桓元卿同饥饿,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后汉书`桓荣列传》)东晋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是自弃也!”(《资治通鉴`卷九十三》)一天要有规律,一年要有计划,按月逐日实施,这样才能过好充实的一年。而且年底要总结反思检讨,同时定出下年计划。
再说一代。
我说的一代,是指一代人。也可称世代,父子相继叫世代,古时一世为三十年。我只是从一个人进入成年娶妻生子,到子女成人这三十年左右的一代说起。
进入成年以后,已经结束了身体的生长发育,进入了身强体壮精力充沛的最佳年龄;已经结束了由人照顾的年代,开始照顾老人照顾家庭同时自己照顾自己;已经结束学业,开始劳动工作创造财富养家糊口奉献社会;已经结束由别人指教的日子,开始独立自主一切由自己的判断决定言行。这是一生中最繁忙最辛苦的时期,当然也是最丰富最辉煌的时期。
这三十多年虽然只是一生的三分之一,但这之前的一切都由此时来验证,这之后的一切也都由此时来决定。很多人会后悔年少时不听大人的话,学习不努力,书到用时方恨少,知道蘑刀不误砍柴功时已经被人落下了。后悔无药可医,亡羊补牢的办法就是边工作边劳动边做补课式的学习,否则会永为人后。当然,谁都不是学业完了就不用再学,学习是伴人一生的大事。
这个时期必须尽孝养老,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古人强调尽孝,认为不孝双亲,岂能爱国忠君,所以在科举制之前是靠举孝廉来选官。一个正常人,当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会自然地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是在工作劳动诸事忙碌中,千万不要忘记照顾好老人,否则会遗恨终生。
这个时期要培养下一代,政治经济学叫劳动力再生产,所以这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要注意不让孩子再出现自己小时候不该出现的毛病,后悔不该继承。
这个时期要管好自己。人是社会的人,必须接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否则,危害的是社会,损失的是自己。在群体中要做个好人,好人定有好报;在劳动和工作中要做个能人,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在困境中要拼搏,努力之后的成功才最值得满足;在顺境中尤其是功成名就之时,切记月满则亏,最惬意的时候就是最易跌跟头的时候。前进的动力不能少,清醒的自制力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
这个时期要善于学习总结。不学不可能适应日新月移的变化,不思考也不大可能把所学用得最好。“一日三省吾身”倒不必,每有大事新鲜事,过后好好想一想,哪些做得对,哪些没做好。对的坚持,错的不再重犯。对自己如此,看别人也这样,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经验。理论是经验的升华,但理论不能代替经验。
最后说一辈子。
有一小品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没睁,一辈子过去了。是这样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一般人既无泰山之重,也非鸿毛之轻。自己哭着来了,在别人的哭声中走了。只是在行将就木的时候,看你留下多少遗憾和后悔,或是平心静气地离去。
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按一生80岁计算,把各种活动折成纯的时间。那么,一生中,睡卧23年,站立30年,坐着17年。劳动工作10——12年,饭桌6年,等车3——6年,交谈2年,看电视6年多。其余以天算,笑天,做饭天,感冒等天,业余学习天,疏头天,刷牙92天。莫问它的准确性,大体可以知道哪些时间可以压缩节省,转而用到其他的活动上。假如人生一般长,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除了天分和客观因素外(如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各种活动的时间分配及同时间的效率就是决定因素了。我不能给出具体的配方,还是因人而异各求最佳吧。
我希望所有人在即将告别这五彩斑斓的世界的时候,不留或少留遗憾,走完一条无怨无悔无愧于人无愧于天的人生路,就是要认真过好每一天,努力走好人生路。
作者简介:于佩常,年9月生,年9月参加工作,年3月入党,省委党校党政干部专修科毕业。曾任林甸县商业局服务公司工人,林甸县东升公社团委副书记、党委委员、秘书,林甸县革委会办公室秘书,林甸县委办公室常务秘书、副主任、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龙江县委副书记,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副处级秘书,督办检查室副主任,秘书处处长,行政处处长,年5月起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绥化地区行署副专员,绥化市副市长,年2月任省档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年2月任局长。年1月任政协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目前已退休。
支持原创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