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到了,很多家长在为孩子的假期做准备,特长班辅导班夏令营让家长们眼花缭乱,该学哪个?又让家长左右为难。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天学校门口匆匆忙忙的接送,周六周日课外辅导班的奔波,无一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茁壮成长。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教育孩子要趁早。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差不多都是一个两个,三个以上的还是比较少,不敢说每个家庭都把孩子当个宝,视作掌上明珠,但每个家庭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应该说是绝对的。
疼爱归疼爱,可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依赖学校,忽略了家庭教育这块主阵地。前些年在北京学习时,教育部专家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题目是“三次家长会”。
第一次家长会是在幼儿园,老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连三分钟都坐不住,有多动症,回家要管管。”回家路上,孩子问妈妈:“老师说我什么了?”妈妈说:“老师表扬你了,你过去只能坐住一分钟,现在能坐住三分钟,有进步。”孩子高高兴兴回到家,晚上吃了一大碗饭。
第二次家长会是在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说:“全班50名,你的孩子排四十几名,智力上有障碍,医院检查。”回家后妈妈对孩子说:“老师充分肯定你的进步,只要再努力,再细心,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当天晚上,孩子做家庭作业非常认真,第二天早晨很早就去学校了。
第三次家长会是在初三。班主任说:“你的孩子很危险,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回家后,妈妈对孩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只要努力,就可以考上重点中学。”几年过去了,孩子参加了高考,一天晚上把录取通书递给妈妈,妈妈一看,是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说:“我也知道自己是个不争气的孩子。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妈妈的教育。”妈妈哭了,抱着孩子说:“都是你努力的结果。我只不过做了每个母亲都能做的事情。”
这是一件真事。前几年教育部门组织家长报告时,一位教育名人说:“从这件事,我们看出,这位母亲很懂教育,很会教育。”如果家长和老师都能相信孩子,激励孩子,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我们的教育就会搞得更好,就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问问我们的父母,关于孩子的教育,你是怎么做的?常听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也有一些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听话,怎么怎么说谁家谁家的孩子懂事,谁家谁家的孩子会做家务,谁家谁家的孩子行为习惯好。
前几天坐出租车,开车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她一边开车,一边与副驾驶的人交流做手工活的事,出于好奇,等到车上没有其他人时,我问她手工活是怎么回事。
他告诉我说,她家孩子六年级了,以前学习习惯一直不好,回家作业必须要看着才能完成,去年,她听说县城里有一家发放手工活的,就去取了一些回来,晚上一边看孩子写作业,自己一边做手工活,结果奇迹出现了,自从做上手工活以后,孩子好像一下子懂事了,写作业也主动了,自己的学习用品也收拾的整整齐齐。
她深有感触的说,以前打骂都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不经意的一件事都解决了。由此我们发现家庭环境和家长言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起到的作用是多大。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启蒙教育,并且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不可或缺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这个词语有密切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父母的语言、思想、行为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熏陶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一块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作为第一任“班主任”家长的言行至关重要。年,我县一中有一名考取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这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成长。
从初一开始,自己每天要和孩子一起做数学作业,遇到孩子和自己不会的题,娘俩共同研究,实在弄不懂的再请教老师。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没有间断。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这位母亲一直用被人们称作“老年机”的手机,六年没有玩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