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题目:山易改、性难移的犟种
——我的旅游日记之岱庙里的古树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萧何可谓汉代名相。为汉代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纪念这位贤相,汉武帝刘彻在泰山封禅时,亲手栽下了一株柏树,这棵两千多岁的柏树至今非常繁茂,它就生于岱庙正门里边的东侧。封侯挂印
由于树上有个瘤子,酷似猴子,其胸前鼓出一块,像个印章,所以人们给这棵树起了个名字,叫它“封侯挂印”。汉武帝刘彻不仅治国有方,性格也很豪爽。据说,皇帝到泰山封禅,都要默默的许愿,将愿望藏在心中,而不能表达出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吧。而汉武帝则不然,他说,我到泰山封禅,就是祈求上天保佑江山万代,民富国强的,有什么不可以公开的!他不仅公开说,而且将其愿望刻在泰山之巅,用以昭示天下,并让其流传千秋万代。从汉武帝泰山封禅的足迹来看,他还特别注重环境建设,助推生态文明,带头植树造林。目前岱庙里、红门路上的柏树和槐树,大家都称其为汉柏和唐槐,唐槐,即唐代栽的槐树。红门路上有个关帝庙,那里边有一棵柏树,横枝斜干,遒劲繁茂,其树冠遮挡半个院子,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看到这棵树,即兴挥毫,写下了“汉柏第一”四个大字。当然,以树为念的不只汉武帝一人,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到泰山封禅,也在关帝庙里栽了两棵槐树,现在依然挺立在关帝庙里,两棵大槐树一东一西,相互依存,因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手植,故取名为龙凤槐,民间也有称鸳鸯槐的。龙凤槐
进了岱庙,从“封侯挂印”往东走,即是著名的汉柏院,院里的汉柏最著名的有四棵,它们也都是汉武帝栽的,名字分别叫“赤眉斧痕”、“连理枝”“苍龙吐虬”和“枯木逢春”。赤眉斧痕
封候挂印
苍龙吐虬
枯木逢春枯木逢春已经是棵枯树了,但是,由于种子落在树的中间,又长出了一棵小树,如今小树已经长大,树冠繁茂,冷眼看去,好像是老树又发新绿,所以人们才赋予它这样好听的名字。人们常说,古树是有灵性的,我们看《天仙配》,里边就有:“槐荫树,槐荫树,请开口讲话”的道白,董永欲请老槐树做为与七仙女的证婚人。岱庙里的这些柏树、槐树,历经千年的日月洗礼,见证了历代风云,在人们的心里早已成为“神树”。因此,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的传说。其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赤眉斧痕”和“连理枝”。汉代末期,在山东泰安一带爆发了著名的赤眉起义,因此,在泰安留有很多赤眉起义的痕迹,比如现在的擂鼓石大街,就是因为这条街上曾经有一块赤眉起义军擂鼓时用的大石头,人们就叫它擂鼓石,这条大街就被命名为擂鼓石大街。在泰山上,有个扇子崖,扇子崖上面的平台,就曾经是赤眉军发送信号的地方。当时,赤眉起义军驻扎在泰安,有一部分人就住在岱庙里。有个士兵听说岱庙里的柏树有灵气后,他不相信,于是从军营里取来一把斧子,朝着柏树就砍了下去,当他拔出斧子时,这棵柏树流出了鲜红的液体,像血一样。士兵一看,吓得丢下斧子就跑了。后来,柏树上被斧子砍过的地方长出了一个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疤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棵树就因为这个疤而得名“赤眉斧痕”。挨着赤眉斧痕的两棵树,叫“连理枝”,名字取自《诗经》。这两棵树其实是同根相生,但人们习惯称它为两棵树。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这两棵树,他曾经在皇宫里凭记忆画了这两棵连理枝,并被拓在石碑上,至今这块石碑就矗立在汉柏院里连理枝旁,碑上的连理枝仍然清晰可见。从乾隆皇帝的画作看,连理枝当年长的特别茂盛,而且仪态可人,特别像一对恩恩爱爱的恋人。民国时期,也有军队在岱庙住过,有个士兵听了赤眉斧痕的故事,他也不相信,也找来斧子一试真假。不过却被他的领导看见,领导当即当着很多人的面把这个士兵一顿训啊,弄得这个士兵很没面子。这个士兵为了泄私愤,半夜里将蘸有灯油的棉花,塞进了靠西边那棵连理枝的树洞里,然后放了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连理枝,有一棵已被人为的烧死了,而另一棵靠北侧仅有的一线树皮吸收大地的养分和水分,勉强的活着,但是,他们依旧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既让人觉得惋惜,又让人感到赞叹。在天贶殿前有一棵大槐树,它的前边有一块石头,人们叫做迷魂石。传说闭上眼睛,围着石头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如果能直行七八米,摸到老槐树的树洞,人就有福分。而这棵大槐树也有一段民间传说,据说武则天专横跋扈,后宫干政,他的儿子曾经奏请父亲唐高宗下旨,不让武则天干政。对此,武则天怀恨在心。武则天当权以后,就狠毒的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时他儿子有个伺者,见主子被害,就据理力争,结果也被武则天杀害了。这个伺者被杀害以后,魂灵就找到泰山神,告发武则天的滔天罪行,请求泰山神以神力夺回武则天的大权,使之重归李氏。泰山神通过调查,得知武则天命里有做一帝的机缘,没有办法干预。但见这个伺者如此忠诚,就把它化作一棵槐树种子,种在了自己的大殿前边。游客们摸的那个树洞,高度与人胸齐,人们说那个洞就是武则天杀害他时的刀口,人们都去摸,实际上是在摸一颗赤胆忠心。现在这个树洞,被人摸的非常光滑。唐槐抱子在岱庙里的众多的古树中,有一棵树很可惜,从它留下的部分树干可以想象它原来长的是多么高大,它就是唐槐院里唯一的一棵唐代栽植的槐树。他是被雷电击中发生火灾烧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职工在唐槐院里劳动,有位医务工作者将一粒槐树籽儿扔进了老槐树残干的中间,没成想,这粒种子真的生根发芽,长出一颗小树来,如今的当年的幼苗,在它的前辈怀中,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因此人们都把这一老一少,一生一死的槐树叫做“唐槐抱子”。在岱庙中轴线上,有一棵死了的柏树,至今依然立在那里。传说它的前世是一个大臣,他见皇帝不惜花掉大量白银,兴师动众的要去泰山封禅,就想阻止皇帝这个劳民伤财的行为。他在大殿上连续奏了好几次本,皇帝几次驳斥他,但他就是执意阻止皇帝,弄得皇帝很生气,最后把他杀掉了。正应了那句话:山易改性难移!这个大臣死了以后,灵魂化作一粒柏树种子,就长在皇帝封禅的路上。活着的时候没有止住皇上的脚步,死了也做皇帝封禅的绊脚石。这粒种子应该算是一粒“犟种”,不知道这是不是犟种一词的由来。宁(拧)死不屈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拧着劲儿的长,其树形好像一条立起来、上足了劲儿的绳子。死了也立在那里,通身一股子犟劲!后来人们依据这个传说和这棵树的长相,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宁(拧)死不屈”!我猜那个大臣的籍贯可能和我一样,是个山东棒子,但看他的那股子犟劲儿,好像是“倔”县出来的。作者简介:陈清正,网名江山,林甸人,退休干部。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