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频闪大庆产业扶贫项目挑起脱贫攻坚

 东北网7月15日讯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全市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今年新建的74个产业扶贫项目正有序推进,产业支撑脱贫攻坚作用日益凸显。扶贫产业选对头,小康生活有奔头。曾是林甸县1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的四季青镇新民村,如今迎来巨变。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探索增收路径,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内引外联特色项目,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一屯一品”种植业、“一大一小”养殖业、“一筐一结”手工编织,以及“智慧小园”庭院经济,产业扶贫的路越走越宽。年新民村整村脱贫出列,累计脱贫74户人,未脱贫8户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2%。“通过线上直播预定的‘智慧小园’,已有订单8万多元,7月中下旬陆续发货。”中国贸促会驻林甸县新民村第一书记盈智祥介绍说,特色产业让农民腰包鼓了起来,下一步新民村将重点延伸产业链条,瞄准高附加值的产品,手工编织“中国结”突破定型难题,种植、养殖继续挖掘特色,力争实现新突破。新民村发展特色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仅仅是全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主攻产业薄弱“软肋”、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脱贫攻坚向脱贫致富转变。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我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突出产业项目建设和扶贫利益连接机制构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目前“四县一区”在产业扶贫上各具特色、亮点频闪,产业扶贫已挑起脱贫攻坚“大梁”。哈尔滨师范大学驻杜尔伯特县一心乡前进村工作队,坚持“观念扶贫”与“产业扶贫”齐头并进,“参与式”产业扶贫模式有效激发了前进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前进村从曾经的种玉米“靠天吃饭”到如今建起鲜食玉米项目,贫困户通过种植、务工和利润分红获得三次收益。“参与式”就是让贫困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哈师大工作队通过搭建“农校对接”平台,先后争取资金多万元,用于冬储菜窖和鲜食玉米项目,同时还注册了“打点屯”商标,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培育前进村自己的品牌和市场。今年70岁的林甸县林甸镇实验村二屯贫困户王景昌,靠棚室、庭院经济等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家庭年收入从年的5千多元,增到了年的3万多元,成功脱贫;肇州县连海奶牛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建成标准化牛舍10栋,榨奶厅、防疫室、化验室、青贮窖、办公室、锅炉房和生活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千头奶牛年产鲜奶吨,产值万元,合作社为58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代养奶牛,每年每户分成元;大同区于天利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已累计发展超大冷棚栋、连体冷棚亩、果蔬交易市场平方米,是全省北菜南运基地,不仅为贫困户搭建务工平台、替贫困户谋划脱贫项目,还让贫困户成为棚室的主人,年采取“扶贫棚室+合作社经营+贫困户收益”方式,让全乡贫困户增加收入22.4万元。在杜尔伯特,曾经的省级重点贫困村万丈村和幸福村两个村党组织牵头联合组建了万福盛和牛养殖合作社,整合各类资金余万元,发展和牛育肥产业项目,年纯收益余万元,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均逐步壮大,全镇贫困户每年能得到30万元保底分红,助推贫困户稳定脱贫,年带动全镇贫困户年户均增收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核心支撑。当前,全市各县区紧抓项目建设黄金期,快速推进,让贫困群众早受益、稳增收,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fc/158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