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赞日记医学无国界医者共仁心

年第88期()

厚德精医博学笃行

写在前面:

这张照片摄于年11月27日,那天是我院麻醉科闫增、耳鼻咽喉科王光辉、普外科郭国校、医学影像科于庆(从左至右)四位医师作为中国援赞比亚第22批医疗队员出征的日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在赞比亚工作已经五个月了。五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畏艰险,努力工作,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疾病治疗,为增进我国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贡献“淮医人”的力量。致敬最可爱的人,期待平安凯旋,载誉归来!

/4/19

MONDAY

这个时间点儿,有的人已经睡醒,有的人还没有入睡,有的人早已经进入梦乡……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也在拼搏着、奋斗着!努力加油!致自己!

——闫增于利文斯顿

00:36

整个赞比亚就像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虽然首都卢萨卡是赞比亚最大最发达的城市,但它的基础设施和道路还没有国内一般县城的好,更别提生活条件了。

01.

援赞日记

这里的工作条件也非常原始,还好医疗队从国内带来了一些医疗器械。工作时提供不了口罩、帽子、防护服和隔离衣等防护物品,我们就自己携带。我们四个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也都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医疗咨询和服务。

郭国校副主任医师在首都卢萨卡Levy医院普外科工作,这里的外科非常繁忙,外科门诊及病区等待手术的患者也非常多。一次,医院来了一位腹膜后肿瘤的患者需要做手术治疗,这个手术即使在国内也绝对算是难度较大、风险高的,对外科医生技术和经验的要求极高。郭主任以他严肃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术,顺利地为患者切除了巨大的腹膜后肿瘤。

于庆医师、王光辉医生和我医院工作,利文斯顿位于赞比亚的最南方,距首都卢萨卡有公里,是座美丽而又偏远的城市。医院始建于年,英国殖民时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专门接诊白人,另一部分专门接诊赞比亚当地人。年10月赞比亚宣布独立,所有的英国医生都走了,赞比亚全国只剩下自己的两名医生。无奈,总统卡翁达前往遥远的中国寻求帮助。于是,中国派来了医疗队,走村串户为村民治病。后来,赞比亚有了大学,中国医疗队就到大学为赞比亚培养医生。中国医疗队在疫情肆虐的危险时刻来到利文斯顿为南方省人民服务,更体现了赞中两国人民的兄弟之情。

医院影像科没有医生,只有一名技师,虽然有一台CT,但已经坏了很久了。医院的时候,这台机器刚刚修好,所以患者积攒的比较多。于庆医师的工作常态是:下午两三点吃中午饭,刚下班就又被影像科主任请回到科室会诊。

医院的耳鼻喉科最缺医生,科室主任在外进修,门诊没有合适的检查器械,能开展的救治工作较为基础,还好王光辉医师从国内带去了可视检查仪器。他每天门诊都要看二十以上的患者,如果安排了手术,任务和压力会更重。

我也在医院工作,刚来就遇到了医院有史以来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一个刚出生五天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婴儿。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麻醉风险非常大,我们认真分析病人的基本情况和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检查,为该患儿实施了精准的麻醉,手术很成功。

虽然每天都很繁忙,但只要有机会和时间,我们就会给当地年轻医师、学生讲解专科的基础知识,分享临床经验,虽然会有一些语言障碍,并不影响他们的听课热情。40多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获得赞誉,就是因为所有的队员都在用实际行动改善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国医疗队”,医学无国界嘛!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也在拼搏着、奋斗着!努力加油!致自己!

闫增

年4月19日

APR

23

来源

医院援赞比亚医疗队

编辑

杨昕昕

校对

于晓东陈聪黄晓倩

责编

吴行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zf/124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