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儿时记忆丢在了林甸

“乡愁·林甸记忆”征文开篇——

母亲与儿时的记忆作者刘宝元

在我的童年,经常听母亲说的话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人活着,千万要走正道啊!”母亲没有文化,做了一辈子家务,但她一直用那淳朴和善良的心影响着我,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像一粒粒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同我一起成长,结出了一串串母亲所希望的果实。如今,我的女儿20几岁了,我依然对母亲的话感触颇深。每每与母亲闲聊的时候,总会把我带到那并不遥远的过去……

借米

我出生在农村,六、七岁的时候,邻居们都夸我懂事儿,所以,母亲特别喜欢领着我走亲串邻,时常睡在母亲的背上回到家。一次,城里的一位亲属来我家。当时,家里只有玉米面了,母亲非常着急,在锅台上拿起一个盆儿就朝外面走,不一会儿,就借回不满一盆儿的小米。没过几天,母亲装上满满的一盆小米让我给邻居送去,我不解地看着,母亲说:“不要让人家看不起,再说下次也好借!”

自那以后,每当家中缺少米面的时候,我都会按照母亲的嘱咐去借,还人家的时候,我也会像母亲那样,装上满满上尖儿的一盆儿。

两元钱

记得有一次,哥哥在外面玩的时候,捡到了两元钱。当时,算得上是不小的面额了。回家吃饭的时候,哥哥把钱放到了窗台上,母亲发现后问哥哥钱是哪儿来的,哥哥说是捡来的,母亲不信,不由分说,狠狠打了哥哥一顿,硬说是偷来的。于是,母亲没有吃饭,领着哥哥从东家问到西家,边走边问哥哥到底是在哪儿家偷的。这时候,前院的一位大婶儿跑来说,自己不小心丢了两元钱,并详细描述了那两元钱的样子。这回母亲才相信。

那时候农村的柴草垛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我们每次抱柴火的时候,母亲都嘱咐一遍我们,千万要把柴草垛前的柴弄干净,不要与人家的柴垛连上,避免人家说偷他家的柴烧。母亲常对我们说:“人穷,志可不能短啊!”

摘豆角(芸豆)

农村的“秧根儿地”里的庄稼长的好与坏是收成的标志,经过苦夏之后的农民终于尝到了秋天果实的甜美。母亲每次上地里抠土豆或摘豆角的时候,都要领着我,要不然,也得跟着去。记得一次去摘豆角,我拿着筐,母亲摘,在豆角还没有盖上筐底的时候,母亲发现进错了地,因为邻居家的豆角地和我家的紧挨着,母亲在地边愣了好一会儿,带我到邻居家把摘错豆角的事情解释了好几遍。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母亲没有吃饭。

当时,我认为母亲实在没有那个必要,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只觉得是她胆子太小。慢慢地我才懂得。

别人借我家东西用坏了,修好了下次还借,我们有时候就劝母亲别太实在了,可母亲说:“用用拍什么,再说人家知道咱家有,不借多不好。”事情虽小,但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

过年

小时候,我记得农村的家境大都差不多。我家孩子多,尽管如此,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仍给了我们很多满足。每到腊月二十八快过年的时候,母亲都把我们叫到一起,从房梁上吊着的大圆篓里拿出黑趟绒厚底的棉鞋,一人一双,别提多高兴了。这是农闲的时候,母亲用她那那布满老茧的双手,一针针,一线线纳出的千层底儿。

除夕当天,母亲给我们炒上几锅瓜子,再给我们衣服兜儿里装的满满的,母亲告诉我们说:“各家串门的时候,兜里空空的让人笑话。”年三十儿晚上,我提着母亲用罐头瓶儿给我做的灯笼,和小伙伴们,东家跑西家第玩儿着。累了,回到家中,吃上几个母亲为我们暖好的冻梨,然后,全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听母亲讲述她过去的事情。

待我一觉醒来的时候,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作者简介:刘宝元,年生人,出生地林甸县渔场。年后离开林甸县工商局,下海经商,现定居大连。

特别提示:“林甸往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dianzx.com/ldxzf/102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