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林甸
9月23日,大庆晚报刊发了题为“柏油路、文化广场……林甸县旭日村旧貌换新颜‘黑子’书记带村民住进花园里”的新闻。
正文如下
“黑子,这几天下雨,我家的排水沟一点雨也没存。”
“黑子,木耳又下来一茬,还能卖个好价钱。”
“黑子,下午我找你,说说党建的事。”
……
在林甸县东兴乡旭日村,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委会干部,甚至是孩子,都称呼孙立秋为“黑子”或“黑叔叔”。
孙立秋是大庆市交通局派驻旭日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
年6月,孙立秋来到旭日村。
刚到村里,孙立秋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村里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常住户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53人。还有9户19人因病、因残尚未脱贫。
怎么干,才能带领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
一年多的时间,孙立秋搬救兵、要钱要物,硬是为旭日村要来多万元,修建了8公里的柏油路,还为村里安装了75盏路灯。此外,他还协调来8多米的护栏,作为村民经济庭院的围墙,整个村子看上去整齐统一。
很多村民说:“做梦也没想到,咱们村能建得跟花园似的。”
柏油路修到家门口
孙立秋在走访时了解到,由于村里路不好,外面的车不愿意来,很多农产品卖不出去,就连收粮的商贩,也绕着旭日村走。
前几年,村里棚室经济作物长势良好,但却苦于没有销路,当时的村干部领着村民到大庆九区批发市场销售,路途远,费时费力,村民有些得不偿失。
孙立秋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三鞭子》,他暗下决心:若是不修这条路,还算什么好干部?
他跑回“娘家”——市交通局,把修路的想法向局领导汇报,得到了市交通局领导班子的重视。于是,利用交通局优势,结合脱贫整合资金,为旭日村修建了一条8公里长的柏油路。
路好了,农作物运出去了,外面的车辆也愿意来旭日村了。
农民的收入,眼看着一天天的增加。
村民高青,开了两栋大棚搞木耳种植,一年增收两万多元。村民李海庆,种植的庭院蔬菜也卖了近元。
人员流动大了,贫困户杨忠昌开办了食杂店,每年可增收2万元。
就连收粮的商贩,到旭日村收粮也比其他村高一两分钱。他们说这里路好走,省车、省油。
孙立秋又为贫困户协调来1.5万块红砖,红砖路铺到了贫困户的家门口。
孙立秋还积极协调解决了村内主要道路照明问题,投资将75盏路灯,全部更换LED光源、蓄电池、太阳能板。
路的问题解决了,孙立秋又开始带领村民推进旱田改水田。
到现在,全村水田种植面积发展到2.3万亩,并以试种引领拓展特色种植,庭院种植黑木耳、棚室种植冰激凌西瓜等喜获成功;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鼓励能人、吸引投资,不断壮大水稻深加工产业,促进全体村民增收致富,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俺们生活在花园里”
旭日村党支部书记栾海玉告诉记者,为方便村民洗澡,去年村里盖了一个浴池。据了解,有浴池的村子,在全市也是首屈一指。
这个浴池可容纳30多人同时洗浴,对于60岁以上老人和贫困户还免费。对一般村民,还有奖励洗澡制度。
谁家门前的卫生整洁,谁家为村里公益出力,都可获得积分,用积分可以换取澡票免费洗澡。
76岁的村民刘胜勇激动地告诉记者:“活了一辈子,哪能想到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干干净净地洗个澡。”
在旭日村,看不到土围墙,每家都是绿色拦网式栅栏,远远望去,栅栏上爬满藤蔓,郁郁葱葱,就像花园一般。很多村民都说自己就生活在花园里。
群众需要的就是帮扶干部要干的,孙立秋还协调大庆市图书馆,为旭日村希望小学捐赠了余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通过实际行动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
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一群孩子在快乐地打篮球,玩秋千。休闲的村民看到孙立秋,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就连唠家常也是“黑子、黑子”的。
原来,孙立秋从驻村后就常年走访村民家,每天都在外面走,再加上修路和疫情防控站岗执勤,他穿坏了好几双运动鞋,自己也嗮得黝黑黝黑的,所以,村民送了他一个“黑子”的绰号。
有村民对孙立秋说:“黑子,能不能到期也别走?”
孙立秋告诉记者,不算今年新修柏油路,去年还修理完善公路14.5公里;修建了自来水井房3处,村里承担村民用水费用;在庭院经济方面,市交通局包销木耳斤,还为其他果蔬实行包销。全村人均收入实现2万元以上,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收入也在1.5万元以上。
孙立秋表示,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把旭日村打造成花园式村庄。
来源:大庆晚报
编辑:张林娜
监制:胡晗丁超
投稿邮箱:ldtxzxx
.